蓝城建的保障房 要让农民有种菜的地方

曾经打造过无数豪宅的宋卫平,即便是要给拆迁户和农民造房子,也力争打造精品。昨天,在走访了数千人,拍了六七万张的照片,做了专业深入的研究后,蓝城用1000多页的PPT给省建设厅做了一次关于蓝城二代保障房的专题汇报。

在这场接地气的报告会中, 有不少设计细节让人感动,究竟要怎么给农民和拆迁户造房子,目前看来还没有哪一家比老宋做得更细心,更专业。

居民要养花种菜怎么办?

辟出区域,成为景观一部分

虽然住进了高层公寓,虽然也没有了田地,但侍弄蔬菜花草仍然是很多城中村居民不可改变的习惯。去过益乐新村、五联东苑的人都可以发现,虽然小区绿化空间并不多,但不少房东在房前屋后都尽可能地僻出一小块地方,种点时令蔬菜。甚至在有些现代化安置房小区中,不少人会把草坪弄掉,种辣椒种青菜等等。

面对这样的生活习惯,蓝城的做法是,尊重原有生活习性,并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在这份报告中,蓝城集团二代保障房设计负责人宋燕就提出,在小区内专门辟出一块地方,给居民种菜,同时,这个种菜的地方跟景观设计相结合,成为小区风景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城中村居民家家户户都会有的腌菜缸,也考虑纳入景观设计中,既保留实用功能,又融入整个园区的大景观。

家里的农具放在哪?

设文化礼堂,有历史感又实用

城中村内锄头、镐等各种农具是非常常见的,即便是地段较好的城中村也都是如此。搬到安置小区后,这些农具放在家里占地方,放在公共场所又凌乱。

关于这一点,细心的调研人员也发现了,“这些农具拿到家里不方便也不卫生,原来住在城中村时,这些农具一般都是靠在墙根边上的。”宋燕表示,由于这些农具是生活必需品,又有一些时代烙印,蓝城在二代保障房的规划中,考虑将这些农具都放置在文化礼堂里。

实际上,文化礼堂在杭州杨公社区二期项目等安置房里开始规划了,其实文化礼堂就是符合住户生活习惯的小型活动场所,像农村里重要的红白喜事、祭祀,都可以在这里进行。

到处晾晒怎么解决?

楼顶专门设置晾晒区

花花绿绿的被子,各种各样的衣服,是不少安置小区里常见的场景。不仅如此,天气好的时候,会发现小区运动健身器材上,空地上,都会有居民进行晾晒,导致环境非常杂乱。的确,在安置之前,很多村民都居住在城中村内,能晾晒衣物的楼层都进行了出租,导致很多人要找公共空间去晾晒,现在也还都保留这样的习惯。

对此,蓝城二代保障房的解决办法是,在顶楼设置专门的晾晒区域,供大家集中使用。顶楼场地大,又相对外观隐蔽,只要提前设计规划,基本可保证整齐划一。

包阳台,安装保笼怎么办?

统一出效果图,安装内保笼

在绿城时代的代建中,也打造过不少安置房小区,这些小区在交付之初,外立面都比较整齐美观,但过不了多久,几乎所有的居民都会包阳台并安装保笼,造成外立面非常杂乱。

蓝城在调研中发现了这个问题。“由于阳台的面积计算规则,不可能直接设计成封闭阳台,不过为了照顾这些村民的生活习惯,我们考虑出一个封闭后阳台效果图,通过物业,引导大家统一安装,另外,也可以参考新加坡和香港的模式,安装内保笼。”宋燕说。

怎么解决安置房的出租问题?

设计微小户型,便于出租

房租收入,已成为城中村居民最大的收入来源之一。原先的独立农民房中,家家户户都将房间分割出租,这是他们一年中最稳定的一笔收入。安置之后,如果只是一套大房子,他们的收入势必受损,且也影响房东的生活质量。

  宋燕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的调查,一般的农民安置房,每家可以分到好几套房子。失地农民的收入主要靠租金,他们一般喜欢自住一套12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两卫,其他几套,基本用作出租,但由于安置房往往处于城乡结合部或远郊,租户能承受的租金有限,户型一大就租不出去。所以蓝城要研究的是,在安置房多设计一些微小户型,便于出租。

老人和子女怎么住?

每套设老人房,尽可能做装修

在安置之前,子女和父母们,虽然会住在一幢楼里,但相对独立,现在同住一套安置房里,子女和父母都不太习惯。蓝城二代保障房的解决方案是,今后可以在靠近园区入口的位置设置专门的老人楼,或者每户家庭的安置房中包含一套老人房。老人房尽可能装修好。在老人楼底楼和二层设置公共空间,包括公共厨房和餐厅、活动空间等等。

蓝城甚至考虑在物业与服务管理系统设定中,引入“60岁养80岁”和“自住积分设计”,让有行动能力的老人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获取积分,自己年纪大了,就能得到其他人的照顾。

老宋曾经在多个场合说过,对保障房的管控要大于等于商品房。但究竟怎么管控,还真是一门学问。从蓝城二代保障房的研发来看,蓝城显然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对“生命不息,好房不止”的宋卫平而言,做中国最大的政府保障房代建商,或是建中国品质最好的保障房,只是水到渠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