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本土房企缘何频频被“吞噬”?

文/ 住浙网 谢晓峰

对杭州楼市稍有关注者,如果把以下两个场景做一比较的话,想必感慨良多:

场景一:

今年关于本土房企的变局,一个接一个——继5月份宋卫平将绿城控制权拱手相让给融创之后,近日,再曝本土又一家实力房企郡原将被中城建收购,“中城建绝对控股”。

而在这之前,金都已经出让数个项目,当年的龙头房企南都,则早已经融入万科。

场景二:

在2007年,2008年,杭州本土房企排队等候上市,当时,包括金都、开元、坤和、宋都、昆仑、野风、金成等一大批杭州本土实力房企,纷纷谋求上市,最终只有滨江和广宇挤进上市公司序列。

两个场景,能用简单的一“衰”一“盛”来概括吗?

仅仅过了六年,中国一二线城市中,拥有最强本土房企力量的杭州楼市,为何这么短的时间,就由“盛”转“弱”呢?

其实,寻找其中的原因,只要把以上两个场景再做个延伸,就非常清晰了:

万科接收南都后,南都下属的良渚文化村已经成为万科的经典,也成为中国新型郊区大盘的经典。作为外来在杭州不过10年时间的万科,今年正在冲击本土销售额第一的宝座。

万科良渚文化村秋荷坊效果图

融创入驻绿城之后,短短数月,局面大改,销售额飙升。

为何本土房企被“吞噬”之后,却能大放光芒呢?

因为这些收购者恰好补上了本土企业的短板。

自南都被收购至今已是第10个年头了,回望这些年本土房企被购并之路,其实作为开发商,要有持续经营的能力,三大块都要强:一产品,二销售,三融资。

从这三个维度来考察杭州本土房企,我们发现,其实本土房企基本上是产品主义,无论绿城,南都,还是现在继续在一线独立奋战的滨江,他们倡导的产品主义不但在杭州深入人心,在全国也拥有独树一帜的风格。

这种产品至上的原则,是基于市场一直在上升通道之中。本世纪前8年市场形势太好,直接导致了在这个市场里从零开始发展壮大的本土开发商先天不足:

一 销售短板:

由于杭州房价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前任政府非饱和供地的做法,新房市场长期供不应求,使售楼部、样板房、广告成为杭州开发商销售方式的三个基石,在渠道销售上鲜有作为,也没有建构起自己的销售渠道和队伍,所谓的房产销售人员,在楼市过热的时候基本上是收款员的代名词。

这一切,从2011年开始的三年市场残酷的洗礼中,已经把本土开发商原先的元气消耗殆尽,或销售不畅,或拿高了地积压了资金,在筋疲力尽之下,被大鳄吞噬已经是必然的结局了。

二、融资短板:

滨江、广宇、宋都虽然上市了,但是由于有关部门一度冻结房企的公开融资,使上市后的直接融资功能没有得到发挥。

而本土房企都是发展历史仅10多年的草根商人,并无实力显赫的股东背景,靠本土市场的精耕细作和良性循环来推动,在市场突然走下行通道之时,融资无门或被迫高成本融资,一旦市场回暖乏力,必定疲态尽显。

中医理论认为,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也就是说,任督两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脉起着主导作用,当十二正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于任督两脉;相反的,若任督两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脉,故曰:「任督通则百脉皆通」。

以此作喻,杭州本土开发商如一个长在温室的少年,一到寒风凄雨的旷野,时间一长,主血的任脉因为融资不畅而萎缩,主气的督脉因销售不畅而堵塞。

反观收购这些本土的大鳄们,或是规模大的全国性公司,或是经受过市场残酷考验、在狼性竞争中胜出的民企,其极强的生存能力,在产品、销售、融资上平衡性较强,从而得以在丛林法则中吞噬这些质地优秀但是任督两脉近年来运行不畅的本土房企。

如果过10年后再来回望,人们也许会发现,杭州楼市本土房企唱主角的时代,是楼市起步阶段的历史现象。

这一页,很快就翻过去了,最后的胜利者,是各个环节做得较好的平衡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