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浙网 艾维
这几天,房屋养老金的话题冲上了热搜,有人把它解读为变相的“房地产税”,这当然是“野生专家”带偏所致。还好,住建部及时辟谣——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不增加群众负担,也不会减损个人权益。
对房屋养老金,本来还想观望一阵,这两天陆续有朋友来咨询此事,关切今后买房子是不是又要多缴笔钱,研究员觉得此事不算小,值得说几句。
01.
事情的发酵,是住建部副部长在国新办的新闻发会上,提到了房屋养老金,原话是这样的——“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目前,上海等22个城市正在试点。特别说一下房屋养老金,个人账户通过缴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已经有了,试点的重点是政府把公共账户建立起来。”
无论从哪个维度,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且还在试点,显示出上头对此的重视。但自媒体时代,带偏节奏往往只需一篇“小作文”,有博主对此解读——房屋养老金就是变相的房产税,还计算每年因此要缴多少钱…… 住建部不敢怠慢,迅速辟谣,在8月24日刊出了专家解读文章:“目前,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的款项来自于公共资金,按照“不增加个人负担,不减损个人权益”的原则,由地方政府探索资金筹集渠道。因此,此次建立的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不会加重业主负担。”
事情暂告一个段落,在相关细则出来之前,实在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厘清:
a. 房屋养老金分个人账户和公共账户,看样子,原来的房屋维修基金自动改为个人账户。那今后什么情况下动用公共账户,什么情况下动用个人账户,申请的流程有不同吗?
b. 房屋维修基金的低效率确实令人诟病,但眼下一些城市出台了“绿色通道”,正逐步提高使用效率,改成房屋养老金之后,这套流程是不是又得推倒重来?
c. 公共账户的资金如何筹措。是从地方财政收入切一块作为启动资金,还是从土地出让金划出一块,需要明示以安抚民心。尤其是后者,羊毛出在羊身上,会不会最终还是购房者来买单……
02.
这个事情,折射出“房屋维修基金”的失败,如果它运作基本顺畅,何至于要另起炉灶建立房屋养老金,岂不叠床架屋,多此一举?
房屋维修基金为啥败走麦城?这事情值得好好反思。
房屋维修基金使用难,有这些个原因:
涉及业主人数众多、组织书面表决工作量大;业主对资金使用的担忧和不信任;此外,流程手续繁琐、使用范围限制、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增加了使用难度。
翠苑北二区实景图住浙网摄
眼下,每个小区拥有数百到数千名业主,组织书面表决征求意见任务繁重。如果使用这个钱需要每户业主投票赞成,说白了,还不如不投票。
年初,杭州有过一波“原拆原建”的热度,如今声音寥寥,究其原因就卡在这“须每户人家都同意改建”上。
再早些,是老小区加装电梯,一楼的居民不肯签同意书。
五个手指伸出来还不一样齐,在多元化的今天,做事要有一定的“容差率”,允许有一定比例的不同意见。但事情开始后,要“公平、公正、公开”,涉及资金的,尤其要事先公示,事后账务公开。
03.
这个现象,是制度经济学“公地悲剧”的镜像版——当一个资源或财产有多个所有者时,每个所有者都不具备单独使用权,但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这种特性使得资源的低效使用,最终会导致枯竭。
当事情跟每个人切身相关,建工新村居民可以自筹4.7亿重建小区;当事不关己,懒得表态。使得要用属于每个业主的维修基金,步履维艰。
是另一种“邻避效应”嘛。
04.
有必要出台使用维修基金的绿色通道。
譬如北京,多部门联合发文简化程序,方便应急情况下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2023年8月再明确,房屋漏雨应急情况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可先施工抢险,再走公示、拨付资金程序。
某老小区楼道漏水 图源网络
住建部门可推动,类似房屋漏雨这样需动用专项维修基金的,如果集中在某幢或某几幢的,征得该幢居民同意后,就可先施工抢险。施工前,可在小区内张贴应急维修公示。
至于邻居会质疑“是不是多花了钱”,社区、物业做好解释工作,今天是他家,明天说不定就漏水到你家呢……如果觉得那几幢占了便宜,可以讲,维修基金躺在账上,利息收入足以覆盖。
05.
是不是非得出台房屋养老金?研究员觉得,还不如把各地的维修基金使用运转顺畅了,毕竟磨合了10多年,问题都磨出来了,对症下药更管用一些。
哪里有好的经验,譬如北京建绿色通道,可以开现场会,在全国推广。
就是十个字: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