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要选上升期的房企

文︱刘德科

1st

前几天,路过一家沿街餐馆,就推门进去吃。已经很久没遇见这样的事:从点完单到上菜,等了将近一个小时,饿得眼冒金星;打量了一下,生意还算可以,但没有坐满;隔壁那桌,也是两个人,来得更晚,菜却上得更早。

我跟我太太说,看来不能吃这种处于没落期的餐馆,即使它曾经如日中天。

十几年前,常去这个叫做「刘家香辣馆」的地方,记得当时有好几家店,名声比「外婆家」还要大;现在,「外婆家」已是全国排名前三的中餐品牌,开进了全国很多购物中心,而这个「刘家香辣馆」据说只剩下这么一家路边店了。

我太太说,你们房地产行业,是不是也这样?如果一家房企处于没落期,那么买它的房子,是不是也会有如此糟糕的体验?

吃饭是小事,买房是大宗消费,但逻辑是差不多的:尽量要选处于上升期的房企。

2nd

买房要挑品牌房企,这似乎已是共识。但常有人问,这家房企和那家房企的品牌具体有哪些区别?他们造出的房子,品质哪家更好?

通常,这样的问题很难回答。比如,你当然可以义正言辞地说,保利的房子比朗诗好,因为保利更大牌;但是,保利的房子就真的比朗诗好吗?即使有差别,彼此也不会相差太多。

买房要挑品牌房企,这当然没错;但更重要的恐怕是,要尽量挑处于上升期的房企。

一家房企,即使品牌没那么响,但若处于上升期,它所提供的产品界面和用户体验,往往会让你更愉悦,有时候甚至会让你获得附加的小惊喜,比如楼盘交付时,园区里的树比你想象得要种得更大、更多。

反之,若一家房企处于没落期,即使品牌再响,它的颓势,也会影响到你。比如,别家的楼盘地库入口都用感应开闸甚至车牌识别自动开闸了,而你买的楼盘,可能还要掏出卡,降下车窗,在感应器刷一下,门闸才会打开。这种硬件上的落后,忍忍也就算了;更影响你的,可能是公共空间的维护跟不上,物业管理更混乱,等等。

上升和没落,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上升期的房企,即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心里总是想着把楼盘做得更好,也往往更愿意把那些令业主不开心的问题解决得更到位,以赢得更好的口碑。没落期的房企,往往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老板和员工都越来越失去斗志,人心都开始涣散了,怎么做得出好东西呢。

当然,这并不绝对。我们说的只是大概率的逻辑。没落期的房企,也会有例外,比如雅戈尔地产,这几年处于没落期,但它的物业公司被万科收购了,旗下所有楼盘,不管在售的还是已经交付的,几乎都变成了万科物业——对于大多数业主来说,这恐怕也是一项意外的惊喜。

3rd

有一位超大牌房企的城市公司老总,不久前买了市中心楼盘的一手房,不是他们公司开发的,便宜得要死,单价差不多是周边在售楼盘的60%。

这个楼盘,总建筑面积大概20万平米,五六幢楼,卖了七八年,现在还剩一些尾房。当年盖这楼盘时,地产商正处于上升期,雄心勃勃,击败绿城拿下了这块地,发狠要做好产品。现在看来,这个楼盘的房子是盖得不错,但园区景观做得实在乏善可陈,有点匹配不上,原因大概是企业没落了,等到做园区景观时就没花太多心思了。

我跟那位超大牌房企的城市公司老总开玩笑:你为什么不把你们的物业公司引进去,这样二手房单价至少可以暴涨30%以上。

他说:我不方便做这事啊。

「那你为什么还买这个楼盘?」

「价格划算啊。」

当然,这个例子不够典型。这个楼盘,毕竟还是一家房企由盛转衰期的产物,产品主要还是上升期做的,最后那批尾房的价格却是没落期定的,所以显得格外便宜。

试想一下,如果完全是没落之后做的产品,即使价格再显得便宜,那位超大牌房企的城市公司老总,也未必会买单吧?他不一样,如果这个楼盘的物业管理实在越来越烂,再等几年,他应该还是可以把更好的物业公司公开透明地引进去。如果是普通购房者呢,恐怕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4th

有些房企是会由盛转衰的。买房要尽量选上升期的房企,但是我们在买房时,怎么能保证这家房企永远处于上升期,或者说永远不没落呢?

我太太说,都什么时代了,现在,绝大多数人,一生都会换几次房,除非你自己也一直在没落。


是啊,即使这家没落了,下一次买房,可以再挑一家处于上升期的房企。

在那家没落的路边餐馆里,我们总算等到服务员把菜给端上来了,很难吃。这件事,我被一个做餐饮的朋友,嘲笑了好几天:你怎么会去那里吃饭呢。

是啊,不能那么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