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类住宅」一线打 二线救

声音︱刘德科

同样一种东西,为什么一线城市要打它,二线要救它?

现在,京沪深这三座超级城市,已经全部动手了,对于所谓的「商住楼」。

这种房子,甚至连个统一的名字都没有,有些城市叫「商住楼」,有的叫「商务公寓」,有的叫「酒店式公寓」,有的甚至直接叫「公寓」,最准确的叫法应该是「商业用地性质的类住宅产品」。它不能落户口,没有学区,理论上没有管道煤气,理论上电费是更贵的商业用电标准。

前几天(1 月 19 日),深圳把「商务公寓」也纳入价格监管范围,新申报的房价不得明显高于周边项目,原则上也不得高于该项目前一期实际销售价格。

再稍早几天(1 月 7 日),上海宣布对「类住宅」项目进行集中清理核查,在此期间暂停其网上签约。

其实,最严的是北京。早在 2016 年 5 月,北京通州区就对「类住宅」进行限购。几个月前,对于部分不合规的「类住宅」项目,北京就已经暂停其网签,虽然没有发布明文新规。

虽然坊间一再风传的全北京「类住宅」限购措施,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出台;但是政府用广告法对「类住宅」项目进行严查的高压态势一直在持续,有些地产商甚至只好把此类项目的样板房锁起来。

现在是调控时期,虽说是「因城施策」,但热点城市的政策是传染蔓延,是会被效仿的。目前北京还仅仅只有通州区对「类住宅」限购,所以上海虽然在清查,但恐怕暂时还不会直接进行限购,而更可能像深圳那样,把「类住宅」也纳入政府指导价」范围。

那么,二线城市是不是也会严打「类住宅」?苏州刚刚做了一个示范,一个反向示范。前几天,苏州出台商办项目去库存新规,允许部分商办项目有条件地转为住宅性质。要知道,这一轮调控,苏州是二线城市的风向标,很多调控政策都是先从苏州蔓延出来的——其他热点二线城市都跟苏州学习、学样。

因此,苏州不仅没有严打「类住宅」,而且还含情脉脉地出手「拯救」,估计其他二线城市也会如此。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大概就明白了,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是打压「类住宅」,还是拯救。

这对我们购房者是有启示意义的:该不该买小面积的「类住宅」产品,关键是要看你在哪座城市买。

如果是在京沪深,没问题,你觉得不错的就随便买;如果不是在京沪深,那就要谨慎一些了。

道理很简单啊。为什么苏州要出手救「类住宅」?因为库存压力太大啊。不止苏州,几乎所有二三四五线城市都如此。供远远大于求,你还买它,干嘛呢?

当然,不是说一定不能买。如果你非要买「类住宅」,请注意一个原则,尽量买二手房,因为不管你是投资还是自住,进入二手房状态,你才能更了解真实的租金水准——在期房销售阶段,地产商通常会把租金吹得天花乱坠。

如果实在不想买二手房,那就买准现房。不用着急,「类住宅」在二三四五线城市,房价的涨幅通常是极其有限的。你得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你的投资收益,主要来自租金回报,而不是房价上涨。

如果你一定要举个孤例来反驳我说,某某「类住宅」楼盘的房价涨势很喜人啊——如果真是这样,那你就当作是意外惊喜吧。

最后扯个淡:反对一线城市严打「类住宅」,因为那是商品住宅的一种重要补充,是住宅价格太高的一种缓压器;同时,更反对二三线城市允许「类住宅」项目转为住宅性质,那是在救那些可恶的地产商——那些地产商砸在手上的「类住宅」,就应该亏本,就应该破产,不值得同情。